這篇文章還蠻硬的,不過如果能夠好好讀、好好吸收,相信會對寫作及表達有幫助的。
況且都已經是大學生了,如果連篇有點水準的文章或報告都寫不出來,是件有點糟糕的事情...

--

  報告寫作的基本前提是:「我有話要說!」;亦即,一篇報告必然是作者對於某個問題有一些看法,而他想說服別人,這樣才會形成一篇報告。換句話說,一篇報告包括幾個要素。
  它必須是要回答某一個問題。這個問題可能爭議性很大,可能很重要,可能很有趣,總之作者對它有興趣,想回答它,這是報告的出發點。
 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必然有一些特定的看法。這個看法可能與別人一樣,也可能與別人不一樣。社會科學的研究沒有什麼標準答案,總是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因此,不管答案是什麼都沒有關係,重要的是每份報告都要有清楚的論點亦即答案,否則就不可能寫成報告。
  作者必須嘗試把他的看法推銷出去,也就是說他必須要有說服別人的強烈企圖。如何說服別人呢?這是要動腦筋的地方,例如舉出一些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,或是批評對方證明別人是錯的,或是面對挑戰為自己的論點辯護,或是澄清立場,以嚴密的邏輯推論自己的觀點。嘗試說服別人是報告最重要的部分,它所佔的篇幅必然最多,不可能短短的幾個段落。更重要的是報告的章節安排必須能夠清楚地反應此種說服的過程,這才會是一篇好報告。
  報告必須要符合特定的寫作格式。任何報告必須要有:題目、前言、正文、結論、參考書目幾個部分,缺一不可。「題目」必須能清楚地呈現本文的問題意識。「前言」針對問題意識作說明,它的由來、意義與範圍,並簡單地說明要如何來問答這個問題。「正文」則是論證的部分,必須清楚地說明作者的看法是什麼,以及為什麼作者的看法是對的。寫作時依行文的邏輯分成幾個小節,以利閱讀。「結論」部分綜合作者的論點作一總結。「參考書目」則詳列作者參考的資料,如果是書籍的話,必須依次序註明:作者、出版年、書名、出版地、出版社。如果是期刊的話要註明:作者、出版年、標題、期刊名稱、第幾卷、第幾期、起迄頁。除此而外,所有引用的資料都要加「附註」。「附註」主要在說明文中提及的論點、數據、資料的出處。可能是某一本書或某一份報告的第幾頁(必須註明頁數)。一般以括弧的方式,插入正文中,標記資料的作者、出版年、頁碼。例如:(孫中山,1911:20)表示出處為孫中山在一九一一年寫的一本書的第二十頁。在參考書目的地方,則要將這本書的作者、出版年、書名、出版地、出版社寫清楚。完整格式說明,請參考:〈期末報告格式〉。

  簡單地說,報告評核要點如下:
問題意識是否明確:報告寫作的目的在要探討一個問題,因此最重要的是:這篇報告要回答什麼問題?報告在前言的地方必須點出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?界定問題的範圍與性質。
主要論點是否清楚:作者對問題的回答是什麼?亦即作者的立場或論點是什麼?
論證邏輯是否嚴密:答案是什麼不重要,報告的重點在嚴謹的論證,亦即作者說服別人的過程。作者透過那一種方式說服讀者?論證是否嚴謹?主要的關鍵在邏輯必須清楚、舉證必須詳實、必須勇敢地面對別人的挑戰與質疑,為自己辯護。
引用資料是否詳實:在論證的過程中必然會舉一些證據以支持自己的立場。這些證據可能是某一本書、某個人的一段話、一個論點,也可能是政府的報告或是某份調查的數字資料,也可能是作者親自的觀察。舉證愈詳實代表作者投入的心血愈多,其說服力亦能增加。
寫作格式是否符合規定:包括是否有依規定撰寫前言、結論?正文是否有分章節?是否有附註?是否有參考書目? 

最常犯的六大錯誤類型:

1. 讀書摘要型的錯誤:把閱讀的重點以摘要的方式整理出來,最後在結論中,以簡短幾句話交待自己的看法。這種報告即使寫得很辛苦,但是欠缺作者自己的觀點,也沒有論證,不會是一篇好報告。
2. 雜感型的錯誤:作者有許多想法,但是以瑣碎的方式陳述出來,想到哪裡寫到哪裡,縱使文筆優美,觀點獨到,感人肺腑,但不會是好報告,因為沒有焦點,沒有邏輯,不符合報告的基本要求。
3. 政論型的錯誤:作者有清楚的論點,也有說服別人的企圖心,然而忽略了報告寫作的基本要求。沒有前言、結論,問題意識不清楚,用語太情緒化,引用資料或證據不夠嚴謹,或沒有註明出處,即使作者很有見地、振奮人心,還是不及格,因為這不是報告。
4. 資料堆砌型的錯誤:這種文章僅有「主題」而沒有「問題意識」。亦即有一個想探討的範圍,因此把所有相關的資料都放進去,顯示作者學問廣博,知識豐富,即使所有資料都整理得井然有序,也不會一篇好報告,因為問題意識不清楚,沒有焦點,沒有論辯,沒有邏輯,只是資料的堆砌。
5. 說故事型的錯誤:此種報告從頭到尾只是在敘述事實,也許是依照時間先後順序,也許是地理區劃、分門別類,縱使資料完整、正確、有趣,也不會是好報告,因為它不是在回答問題,只是在講故事。
6. 讀者投書型的錯誤:此種錯誤是作者有清楚的論點,也有熱情,但是沒有清楚的說理,只是單純地表達看法、立場,這不可能成為好報告,因為對於報告而言,清楚的邏輯與綿密的說理,永遠比立場和觀點更重要。
  以上六大類型的錯誤必須避免,否則的話成績可能會「極」低,甚至被退回。
  報告題目與大綱於課程前束前一個半月前以 E-mail 與老師商定。經老師核可後開始寫作,最後一次上課時交報告。

  交報告時必須以自我評估表為封面或封面內頁。範本如下:
課程名稱:
學生姓名、系級、學號:  
E-Mail 信箱:  
報告題目:  
報告字數:  
報告要回答的問題:
(三十字以內,所謂「問題」必然是以問號結尾)  
報告的主要論點:
(一百字以內,所謂「論點」必然是以句號結尾)  
論證方法說明:
(說明你說服別人的構想,五十字以內)  
是否有前言與結論:
(如果答案為「否」,最好就不要交了,修正後再交。)  
內文是否有分章節:
(如果答案為「否」,最好就不要交了,修正後再交。)  
引用資料是否有註明出處:
(如果答案為「否」,就不要交了。每個數據或觀點只要不是自創的都要註明出處。)  
是否有附參考書目:
(如果答案為「否」,就不要交了,補齊後再交。)  
是否有和老師討論報告內容?幾次?  
自我評估
(如果答案為「是」,就不要交了,交了會被退回。) 是否有犯讀書摘要型的錯誤?  
是否有犯雜感型的錯誤?  
是否有犯政論型的錯誤?  
是否有犯資料堆砌型的錯誤?  
是否有犯說故事型的錯誤?  
是否有犯讀者投書型的錯誤?  
本報告絕非抄襲,若有抄襲情事,本人願負一切責任。
(請簽名表示遵守)  
報告繳交日期:  
參考資料

問題意識的形成:
  對一般學生而言,寫報告最大的問題恐怕是問題意識的形成,亦即不知道要如何形成問題意識。沒有問題意識寫出來的報告頂多只是資料的拼湊,不可能是好報告。但是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呢?
  首先問題意識就是「問號」,也就是說心裡有些不明白,因此才會想去探究。為什麼會「不明白」呢?所謂的「不明白」不可能是一張白紙,什麼都不懂,如果什麼都不懂的話,只是一片盲然,那個地方不明白?為什麼不明白?根本說不上來。要形成「不明白」必須具備相當的知識。例如,在某本書中看到一個觀點,好像言之成理,不過總覺得怪怪的,為什麼呢?因為好像有例外、因為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不符、因為我直覺的不喜歡他的解說、因為他引用的證據好像有些偏頗、因為他的觀點好像與另一本書的講法不一樣,當然也可能這個觀點很吸引人,我們馬上想拿它來解釋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,結果有些地方解釋得通,有些地方解釋不通。
  接下來,我們就會想問為什麼?理論的建構是否有些問題?為什麼會這樣?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說法?問題意識就逐漸形成了。也就是說,要形成問題意識必須先讀一些書,理出書中的邏輯與觀點,然後挑戰它,或者為它辯護,自然就會找到一些線索。例如:我們談民主政治,經過廣泛的閱讀以後,「民主政治」這個概念就會化為幾個問題,例如,為什麼有些國家會產生民主政治,有些國家不會;為什麼有些人那麼反對民主政治,是基於什麼理由?為什麼我們要提倡民主政治,難道它真的那麼完美嗎?民主政治可以成功的解決什麼問題,對於哪些問題無法解決?為什麼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民主政治?我們到底要怎樣的民主政治呢?民主政治的運作應該要有怎樣的限制,或怎樣的條件配合?台灣的民主政治有怎樣的特殊性?為什麼形成這些特殊性?西方的民主理論怎樣看待這些特殊性?等等,我們發現「問號」會愈來愈多,因為當我們想解決一個「問號」,就會碰到另一個新的「問號」。這些問號都可能是問題意識的來源。
  接下來,我們要更明確的界定這些問題。因為一篇報告的字數有限,我們不可能處理太大,或牽扯過廣的問題。例如當我們談「民主政治的前途」不如談「台灣的民主政治的前景」;當我們想廣泛地談「選舉的弊病與改進」不如侷限一個面向,例如:選舉制度,競選與宣傳,賄選問題,黑道介入問題等,通常一篇報告只要處理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界定得越清楚越好。因為問題界定得清楚才可能會有明確的答案。而這個答案的形成與辯護就是整篇報告的重心。不要擔心自己的觀點很幼稚或很罕見,通常獨排眾議的觀點才是最有價值的觀點,重要在要如何說服別人。

--

轉錄自:http://blog.pixnet.net/twghome/post/13822473
    http://thlee.creativity.edu.tw/modules/news/print.php?storyid=39
作者:李昌雄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liaEvely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